中國南海艦隊聯合機動編隊近日進行遠海訓練。
由“井岡山”號兩棲船塢登陸艦、“蘭州”號防空驅逐艦、“玉林”號和“衡水”號護衛艦,四艘新銳艦艇組成的編隊,在我國最南端領土曾母暗沙進行戰備訓練后,最近幾天,掉頭向北航行,穿越中國臺灣島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進入浩瀚的西太平洋。
四艘漂亮的白色戰艦,如浮動的國土,游弋在距離中國大陸海岸線1800公里之遙的深藍色海面之上。它們的航跡,穿越了第一島鏈,沿途開展了一系列包括兩棲登陸在內的實戰化對抗演練。
這引發了外界的“圍觀”熱情。香港《南華早報》3月27日報道稱,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力量展示。
“令人驚訝的強力宣言”——
中國兩棲戰艦遠海訓練將會常態化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杜文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此次“井岡山”號搭載了各型直升機4架、氣墊艇1艘,及1個陸戰連等兵力。“編隊分三個兵力群,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指揮所開設、海上機動作戰、海上維權、遠海護航、支援作戰快速反應等科目訓練。”
從這次艦隊的編成,可以看出其全面的作戰能力。有軍事專家分析,“蘭州”號裝備了“中華神盾”防空系統和相控陣雷達,有強悍的區域防空能力,而兩艘054A型護衛艦,具備較為完備的反潛實力,同時也攜帶相當數量的中程艦空導彈。“面對空中和水下兩大威脅,可以給兩棲登陸部隊豎起一道屏障。”
據《南華早報》報道稱,聯合機動編隊26日抵達曾母暗沙,這里距離馬來西亞大約80公里,距離文萊不到200公里,而距離中國大陸海岸則為1800公里。
報道援引倫敦一家智庫的高級分析員加里·李的話說,“派出這支編隊是令人驚訝的強力宣言,這支編隊扮演了與以往解放軍海軍巡邏編隊不同的角色。”加里·李還說,噴氣式戰斗機也被用于為編隊護航。“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而言,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像這次這樣深入南海。”
對此,軍事專家劉江平回應說,中國海軍編隊巡航曾母暗沙海域并不是近幾年開始的。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就曾不定期巡視曾母暗沙。隨著海軍裝備的不斷更新,派遣更先進、更適合遠航的大型兩棲戰艦進行遠海訓練,是水到渠成,而且會常態化,旁人不必驚訝。
而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說,此次“井岡山”號沒有攜帶坦克、兩棲輸送車等重型戰車,陸戰隊員都是“輕裝上陣”。直升機、氣墊登陸艇,比較適合在南海的珊瑚島礁進行兩棲作戰,很有針對性。
從平面登陸到立體上陸——
這是現代兩棲作戰革命的一個縮影
滿載排水量接近20000噸、長度與某些國家的航母相當的“井岡山”號,是這支艦隊的旗艦與靈魂,也賦予這支艦隊與那些驅逐艦、護衛艦編隊的不同之處——這是一支綜合兩棲作戰部隊。
在“井岡山”號偌大的“肚子”里,可以裝載直升機、氣墊登陸艇、兩棲坦克、兩棲輸送車、沖鋒艇,以及一個完整建制營的海軍陸戰隊。而每條氣墊登陸艇,還能裝載一輛50多噸的主戰坦克。
“這種帶有船塢和直升機庫的大型兩棲戰艦,是現代兩棲作戰革命的一個縮影。”
杜文龍告訴記者,“井岡山”號和以前的坦克登陸艦、人員登陸艇相比,主要有兩大特點——
“一是均衡裝載,既有裝備,又有作戰人員。”杜文龍說,以前的登陸作戰,就像我們在電影《最長的一日》、《拯救大兵瑞恩》里看到的諾曼底登陸,在兩棲艦隊出發時,士兵與裝備是分離的。距登陸海灘一定距離的海域,是預定換乘點,人員、裝備要從吃水深的大型運輸艦上,轉移到吃水淺的登陸艦艇上,然后從這里出發,去搶灘登陸。
龐大的艦隊,停在距離戒備森嚴的敵人海岸不遠的海面上,慢吞吞地換乘……想一想都會覺得可怕。此時,眾多的登陸艦艇,將成為敵人的飛機、潛艇、導彈艇的活靶子。
而現代船塢登陸艦,第一次把兵力和裝備結合到了一起。無需換乘,人員與裝備已經坐在直升機和登陸艇里。打開船塢,讓海水流進來,登陸艇就能直接出擊。這就避免了換乘的危險期。
二是多種手段突擊上陸,有氣墊船、兩棲戰車,還有直升機。“尤其是直升機,實現了從平面登陸到垂直登陸的革命。而氣墊登陸艇的速度高達四五十節,比10多節的登陸艇快上好幾倍,而且,水際灘頭的障礙物和地雷,對氣墊艇幾乎不起作用。”杜文龍說,“而且全球的海岸線,只有20%適合傳統登陸艦艇搶灘,而氣墊登陸艇由于可以‘飛’,能夠在全球70%的海岸登陸,克服地形障礙的能力,要遠遠強得多。”
立體化、快速化,是兩棲兵力投送的發展大趨勢。而兩棲船塢登陸艦,就是海上的作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