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元左右,每年的奢侈品消費竟然超過120億元。其中,價格在200萬元左右的超級豪華車,每年能賣出5000多輛。隨著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倡導節能減排等政策的持續深入,對大排量、大功率的豪車開征重稅,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征收“奢侈稅”是現實選擇
從2010年到2013年,江西的名車館、豪車館,由當初的3家迅飆升到近30家。每年秋季的南昌國際車展,價格不菲的賓利、勞斯萊斯、保時捷,經常是在展出現場,就被神秘富豪“秒訂”了。
動則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豪華車,在購買者看來,毋庸置疑是一種象征生活、背景、身份的奢侈品。不過,富人們在購買和使用豪華車,享受舒適的同時,也意味著其消耗了更多的社會資源。以奔馳S600為例,其12缸發動機的功率達到405馬力,油耗相當于兩臺10噸重載卡車。因此,對豪車征收“奢侈稅”,運用稅收杠桿調節消費,不失為一種更現實的選擇。
據了解,我國目前對汽車在生產和銷售環節征收的增值稅、營業稅等都是一個稅率,僅有消費稅是按排量而分為三種稅率,但稅率差別不大。記者在走訪南昌豪車市場時,不少相關負責人都表示,業內最近已經流傳對售價在150萬元以上的豪車,開征重稅的消息。
征稅背后的各方博弈
南昌某名車館總經理王錦透露,一輛售價400萬元的進口豪華車,其生產成本大概只有100萬元,其中的暴利可想而知。雖然豪車的關稅已經很高,但在消費領域提高稅率勢在必行,也就是所謂的“奢侈稅”。
王錦表示,他已經看到有媒體報道豪車消費“奢侈稅”為20%的新聞,倘若真的開征,恐怕會在短期內刺激豪車的成交量。采訪中,王錦坦言,征稅的背后除了銷售市場的博弈之外,還有政策和乏力的博弈。比如,稅收上去了之后,是否能用于改善城市交通、保護環境、公共服務呢?另外,銷售方也可能趁征稅之前,對豪車集體漲價,狠賺一筆。
豪車大行其道的奢靡之風,顛倒了勤儉節約的美德,但就抑制公款購車、建設節約型社會來說,改變的不是汽車行業的銷售、消費方式,而是重塑一種正確的價值觀。
文/記者羅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