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 近日一批嫁接具體資產項目計劃的萬能險產品橫空出世,在銀保渠道近乎瘋銷。事實上,這類產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險企薄利甚至貼錢保銷售。
據上海證券報的報道,記者從市場上調查了解到,近段時間以來,一批嫁接具體資產項目計劃的萬能險產品橫空出世。打著“創新+高收益”的旗幟,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類信托”的這類保險產品,在銀保渠道近乎瘋銷,這直接助推了一批保險公司的單月銀保保費呈現放量式暴增。
繁榮背后或存隱憂——這類產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險企薄利甚至貼錢保銷售,這對于保險公司苦心經營的內含價值或許是種傷害;一些地方項目違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這對于風控能力較弱的中小險企而言無疑是個不小的考驗。
創新型產品沖擊波
“以客戶的高回報、銷售推動過程中的高費用,以沖規模為目標的一批新型壽險產品正悄然出現在市場上。”在最近與投行人士的一次內部交流會上,一家上市保險公司“掌門人”將業內最新動態和盤托出。
這位“掌門人”所說的新型產品,正是近段時間以來狂飆突進的“嫁接具體資產項目計劃的萬能險產品”。從目前來看,這類產品的保費收入較多投資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等具體資產項目,多在銀保渠道銷售。從目前的結算利率來看,給到客戶的收益率多在5%以上,超過五年期銀行定存。憑借此類產品,多家位列第二梯隊的壽險公司打響了銀保保費翻身仗。
這類產品的相繼涌現,源于保險投資新政發布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發行門檻降低、流程縮減,引致大量保險資金開始進入這一新興市場。
一位投行人士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保險產品只是有點貌似信托產品,并不能完全說是類信托保險產品。”他認為,信托產品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風險完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而這類保險產品屬于萬能險,至少還有2.5%的保底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