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貸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若資金安排出現暫時性頭寸缺口,央行將提供流動性支持;對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機構,也將視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維持貨幣市場的整體穩定。
晨報訊(記者 姜樊)昨晚,央行一句“已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為股市驚心動魄的V型大逆轉提供了暖意十足的注腳。這是央行連續兩天就“錢荒”發文表態。此前一天,其簡潔的“流動性總體合理”的措辭被解讀為不放水的強硬態度,一天后,央行在發布的長文中,雖然繼續引用數據證明市場并不缺錢,卻首度表示,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
央行數據顯示,我國前5個月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增長較快。5月末,金融機構備付率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通常情況下,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保持在六七千億元左右即可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萬億元左右則比較充足,所以總體看,當前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央行表示,近期貨幣市場利率仍出現上升和波動,是貸款增長較快、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外匯市場變化、補繳法定準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央行稱,“為保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穩定器作用向市場融出資金,貨幣市場利率已回穩”。這被市場解讀為央行在錢荒問題上有所松口。
昨天,隔夜質押式回購利率已回落至5.83%,比6月20日回落592個基點。隨著時點性和情緒性因素的消除,預計利率波動和流動性緊張狀況將逐步緩解。
前天,央行剛剛發布《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明確指出,商業銀行要密切關注市場流動性形勢,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預測,做好半年末關鍵時點的流動性安排。
#p#副標題#e#再往前一天,央行在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上指出,將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最新動向和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著力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這兩次表態均被視作央行不會釋放流動性立場的前奏。而股市也走出驚人的行情,周一銀行股頓挫6.68%,領跌A股大盤。昨日上午大盤仍深跌6%,不過,下午在各種救市傳聞的籠罩下,又神奇地將大跌悉數收回,這個午后,銀行股拾回些許信心收漲0.52%。
專家解讀
央行本質立場并未改變
面對銀行業的各種“求資金”,央行是否就此服軟,將再度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中國銀行總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央行的本質立場并沒有改變。“央行依舊認為整個市場并不缺乏流動性,這只是局部問題。央行此舉意在穩定市場緊張情緒,疏散市場的恐慌心理。”在他看來,央行的強硬之下,保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依舊是其政策底線,央行一旦發現市場利率過高或偏離正常值,出手救市也是必須之舉。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央行的表態的確釋放了央行可以釋放流動性的信號,央行不會“見死不救”,但也提出金融機構需按要求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央行還表明其依舊是市場流動性的堅強后盾,該出手時可出手。”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標普主權評級董事鐘良表示,央行前瞻性地干預以防止流動性緊張持續時間過長,影響金融穩定和經濟。中央始終將穩增長放在第一位,因此不會允許流動性緊張影響到實體經濟。且也不會允許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區域性金融風險。晨報記者 姜樊
財經晨譚
給股市健康比救市更得民心
王潔
6月25日注定將寫進A股史冊。在股市20余年的歷史上,一天暴跌100多點,然后又漲回去100多點的情形,幾乎沒有出現過。而我們有幸見證了這一刻。盡管心中無限忐忑與無奈,但這種情形就在中國股市發生了。
大跌之中,關于救不救市的爭論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不救市者說:“證監會不是股市的‘奶媽’,央行也不是。這些所謂的‘救市’和‘托市’之舉,不是幫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
主張救市者卻說,短短兩天暴跌超過10%,足可用股災及崩盤來形容。這種極端情況出現后,沒有哪國政府不救市或不發表穩定人心的講話。將證監會比喻為“奶媽”的言論極端不負責,不救市才是真正的害股民。
客觀公正地說,股市陷入低迷或暴跌,管理層乃至政府是有責任的。何況此次股災和股市自身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完全是銀行錢荒造成的。盡管監管層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將有限的資金“擠”回實體經濟,化解潛在金融風險,給銀行的瘋狂行為以教訓。但現實卻是,瘋狂的銀行并沒有受什么損失,廣大股民卻遭了殃,成為最大的間接受害者。
這種突如其來的行動引發的市場混亂,在2007年5月30日也曾出現過。當時,有關部門“半夜雞叫”突增印花稅,最終導致“5·30”暴跌。此次,管理層如果繼續置身事外,類似的事件還會發生,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出現的情形。
事實上,盡管數萬億市值已被蒸發,股民的血汗錢瞬間灰飛煙滅,多數投資者還是理性的。股民期盼救市,盼的是政府給股市注入信心。投資者希望能夠在一個健康的股市中生存。作為監管者,在管好企業的同時,還要管好市場良性的運作,管好監管機構。給市場一個健康的環境,將比低級的救市更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