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細雨中的新建縣朱港碼頭冒著霧氣,來自南昌的魚販李世良翹首等待漁船靠岸,當天他跑了4個碼頭,仍然沒有收購到一車貨。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鄱陽湖小龍蝦產量銳減,零售批發價格一漲再漲,供不應求。
鄱湖小龍蝦產量僅有去年的10%
經過幾年的發展,鄱湖之濱的余干縣逐漸成為了鄱陽湖小龍蝦最大的集散地,但是今年,當地小龍蝦產量銳減了九成,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龍蝦數量1萬公斤左右,僅為去年的10%。
“產量如此少,這是最近幾年沒有過的。”該縣瑞洪鎮的漁民老朱說,開湖后,以捕撈小龍蝦見長的他們,每天早出晚歸,每天至少耗掉兩三百元油費,收獲的卻是一次次失望。運氣好的話,一艘船一天也就只能捕撈50公斤小龍蝦。
其實,在鄱陽湖沿湖地區,不僅是余干縣,其他地方的小龍蝦產量也大幅度減少,甚至比2011年春夏連旱時還要慘。來自漁業部門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省的小龍蝦總產量大幅下滑,只有2萬噸。而去年,對于鄱陽湖小龍蝦產業來說,是一個大豐收年,全省的小龍蝦總產量接近4萬噸。
價格大幅上漲仍然供不應求
產量銳減導致供不應求,價格也是一漲再漲。江西康郎貿易有限公司每天只能收購到1000公斤左右小龍蝦,主要是銷往江蘇一帶。今年小龍蝦的零售價每公斤18至25元,市場需求大,供不應求,價格持續走高。
據介紹,由于新建縣離南昌市較近,運費低,短程運輸能讓蝦的存活率更高,所以小龍蝦的貨源一部分在南昌,但真正流向南昌人的餐桌并不多。隨著鄱陽湖小龍蝦名氣的日益提升,近年來,江蘇、浙江、安徽、湖北、上海、河南、山東等外地客商涌入余干或南昌,收購、販運、加工鄱陽湖小龍蝦的客商數量逐步上升。
近期,小龍蝦收購價一般維持在12至16元每公斤,由于外地小龍蝦市場貨源緊,很多拉貨老板之間會出現競價現象。相比去年,價格翻了幾倍。去年早些時候,小龍蝦每公斤的收購價格只有4至5元。
省漁業局研究員胡火庚說,小龍蝦產量是由水位、水量、溫度、干旱程度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根據小龍蝦的生活習性,冬季一般在擱淺的濕地上打洞過冬。由于鄱陽湖沒有規定冬季禁捕規定,加上冬季龍蝦價格高,當地一些漁民就會拿小鏟子在地面上挖母蝦。母蝦減少后,產卵量也就相應減少。
專家擔心的是,小龍蝦的成活率和整個鄱陽湖生態的食物鏈是有關系的。小龍蝦的食物主要是水草、浮游生物和螺絲。近年,由于環境惡化和人工捕撈,螺絲的數量就越來越少。食物減少了,小龍蝦成活率也相應下降。
擴大養殖規模但總體影響不大
夏季的南昌,小龍蝦是大排檔的寵兒,喝啤酒、吃龍蝦是當地人飲食消暑的一套招牌菜。據不完全統計,酷夏中,南昌人每天吃掉1.5萬公斤小龍蝦。
這一商機被一些小龍蝦養殖戶盯上。在新建縣松湖鎮特種水產養殖基地,養殖戶老戴正向水面拋灑水草飼料。“鄱陽湖野生小龍蝦少了,價格漲得高,我把草魚水面騰出來養殖龍蝦,龍蝦面積增加到3畝,以每畝1000公斤產量計算,可產小龍蝦3000公斤。”老戴對自己擴大小龍蝦養殖規模很有信心。“今年這種行情,養殖龍蝦顯然要比養殖四大家魚的利潤高。”
對于養殖戶此種舉動,漁業專家認為,養殖戶擴大規模對小龍蝦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雖然總產量有所增長,不過是小幅增長,相對于總產量,養殖產量只是一個很小數目。”專家說,市場上的小龍蝦主要分為兩類,即天然和養殖,天然的占絕大部分。小龍蝦在現階段沒有很好的人工養殖條件,也沒有大規模的人工養殖基地,產量很有限。
出口企業要學會“兩條腿”走路
近年來,我省大力扶持發展鄱陽湖小龍蝦出口產業,味道鮮美的小龍蝦受到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的熱捧,出口需求旺盛。鄱陽湖小龍蝦產量銳減,將直接導致出口產量大量減少。
胡火庚說,鄱陽湖的小龍蝦出口企業一共有6家,出口的小龍蝦只能是野生捕撈的、質量上乘的。而今年,急劇減少的恰恰就是鄱陽湖流域內的龍蝦。捕撈量減少了,出口企業的出口量也被迫減少。
由于不利保鮮,一旦產品過剩,這個行業往往出現龍蝦賣出白菜價的尷尬境地。對此,漁業專家認為,出口企業要解決當前的困境,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不能單靠國外市場,可以將市場逐漸轉投國內,國內的消費潛力巨大。
胡火庚說,我省目前正在積極申請“海洋管理委員會”的MSC認證,如果這個得以實現,將為小龍蝦可持續開發找到一條好路子。一旦通過MSC認證,鄱陽湖小龍蝦在歐美市場就多了一張“通行證”,因為從2014年開始,銷往歐美國家的水產品都必須具有MSC的認證標志。
本報記者徐黎明實習生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