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近日撰文指出,要把金融體制改革推到一個更高的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現階段四大國有銀行國家持股比例還是太高。
中國在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但經濟發展也面臨許多問題。中國政府對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的判斷是: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內在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金融危機后,中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投資增長和世界工廠的出口拉動發展模式,不但缺乏進一步發展空間,而且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和資源約束。未來中國發展必須轉方式調結構,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伴隨經濟結構調整,中國金融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中國儲蓄率比較高,直接融資又發展滯后,儲蓄資源集中在銀行體系,企業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導致企業高負債運營,同時社會融資風險高度集中于銀行體系。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金融承擔成本主要在銀行體系,必須以市場化的方式分散風險。
三是隨著對商業銀行資本監管實施巴塞爾協議I,銀行表內資產擴張面臨越來越大的補充資本的壓力。銀行依靠表內資產擴張的粗放經營方式不可持續。
四是未來10年內,我國勞動力人口將達到峰值,每年新增就業人口超過1000萬人,就業壓力更加明顯,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水平無法吸納新增就業人口,經濟社會矛盾將會激化。金融業如何在防范風險的同時支持經濟保持適度增長和結構調整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如何支持就業吸納較多的服務業和小微企業。
五是盡管定義不同,但“影子銀行”客觀存在且有一定規模。目前,“影子銀行”提供的資金基本還是在實體經濟當中,如果影子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落后產能,或者一些資質狀況不佳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可能會產生比較大的風險。
同時其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一些交叉性金融產品容易滋生跨市場的風險傳遞,因此在鼓勵金融業務多元化的同時,對于“影子銀行”體系的潛在風險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有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