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黑雞”又稱“藥雞”,以其黑冠、黑羽、黑皮、黑內臟、黑骨得名。南城縣五黑雞曾經歷過從名不經傳到名滿天下,從“散兵游勇”到“抱團出海”,從單一產業到鏈式發展的輝煌時期。然而,作為五黑雞原產地的南城縣,落入無人愿養的窘境。
尷尬的是,五黑雞在廣東、浙江等地發展迅猛。南城的五黑雞為何淪落至此,能否在尷尬中尋求機遇?我們一探究竟。
無人愿養原產地名雞由盛到衰
五黑雞原產南城潯溪里山地區,現有1300多年的養殖歷史。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歷史記載:五黑雞對肝炎、胃炎、宮頸炎、產后虛弱、哮喘及腦神經痛等疾病有顯著療效。上世紀90年代初,經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的科學測定,南城五黑雞的肌肉和肝臟中,不僅含有17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而且脂肪、膽固醇含量極低(只有普通雞的1/4),同時皮薄肉嫩、清香味美,是一種較佳食用補品。
然而,10年前曾盛極一時的五黑雞,如今在南城卻面臨無人愿養的尷尬窘境。
當地一位姓李的養殖戶告訴記者,10年前,他還養了1000多只五黑雞,由于市場不景氣,他早已放棄了這個優良品種,改養鴨子。究竟有多少人放棄了五黑雞的養殖?老李說的一件事或許可以佐證:有一天他朋友生病,想買只五黑雞燉湯當藥引子,出高價滿城尋找未果,最后買了一只黃雞。
南城縣畜牧水產局局長許云龍介紹,剛開始,五黑雞在當地以農戶散養為主。1996年,該縣建立五黑雞原種場,以肉雞為主,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五黑雞發展迅速。1997年至2002年,南城縣五黑雞產業一度進入輝煌時期,五黑雞肉雞和雞蛋價格是分別是普通雞的1.5倍和2倍。
2003年,為擴大銷量,當地主打“板雞”產品,以求更長的保質期,創辦了以五黑雞加工為主的禽肉制品加工企業,但因缺少品牌宣傳,加上產品質量不過硬等多種原因,板雞銷售不暢,這家加工企業很快倒閉。
經歷這次失敗,當地養殖戶對飼養五黑雞失去信心,再加上五黑雞本身產蛋率較低,生產周期緩慢,需要長期投入,“原生態”的南城五黑雞從市場敗下陣來。
五黑雞落敗后,并未改變南城蛋雞大縣的地位。該縣從北京、河北等地引進海蘭灰、海蘭褐、惠鳳雞等優良品種,發展蛋雞產業。去年,該縣存籠蛋雞逾252萬羽,鮮雞蛋產量達2.82萬噸,產值達2.20億元,蛋雞產業產值已占該縣畜牧業產值的65%,南城縣已成全省乃至江南蛋雞養殖規模最大縣。
品牌運作外省黑雞品牌風生水起
五黑雞在原產地落敗,同屬黑雞系列的余干烏黑雞雖然養殖歷史也很悠久,但同樣不怎么景氣。余干縣畜牧獸醫局負責人介紹,2000年,是余干縣烏黑雞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當年擁有烏黑雞種雞近3萬羽,烏黑雞飼養量達200萬羽,有20戶存籠過千羽的專業戶。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規模漸漸收縮。該縣一直想東山再起,但受制于市場容量不大,最大的困難在于資金不足。現如今產量為10萬至20萬只,也沒有大型加工企業。目前,余干烏黑雞的地域保護還在申請當中。
就在我省五黑雞的發展出現窘境時,廣東南雄五黑雞、安徽黃山黑雞、四川萬源黑雞等外省品牌卻風生水起。
南雄市畜牧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五黑雞養殖被列為該市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首選項目。2008年末,該市先后從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引進三批1萬多只五黑雞種苗,分別在雄州、水口、古市等鎮建立養殖場。短短5年時間,南雄的五黑雞養殖量已達到200萬只,成立了多家合作社,并將五黑雞產下的綠殼蛋注冊成“青嶂山”、“雄珠”等系列商標,2010年9月10日獲得了有機認證。
“肉雞也好,雞蛋也罷,一直深受珠三角消費者青睞。”南雄市水口鎮一養殖大戶告訴記者,盡管價格比普通雞高出不少,但由于五黑雞具有較高的食補價值,加上珠三角消費者消費水平高,而且一貫重視食補保健,五黑雞一直頗受當地市場認可。
在浙江、四川多地,當地政府也把原產江西的五黑雞作為脫貧致富的項目來抓。四川萬源市舊院鎮的黑雞,通過短短幾年發展,如今年飼養量達380萬只,年產商品蛋6000萬枚,實現產值4.3億元。“舊院黑雞”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且有穩定的原種場,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找到賣點躍枝成鳳或指日可待
南城縣五黑雞為何衰落?南城縣畜牧獸醫站站長危友才介紹,五黑雞雖然屬南城農村一種純正土雞,適應性廣、抗病力強,但出殼的雛雞抗寒抗病能力較弱。南城縣五黑雞產業走了一條先成立雞場培育,虧損后承包給專業養殖戶,最后回到民間養殖的路,民間防疫能力不強,致使五黑雞的產量逐年下降。
“關鍵問題是,南城五黑雞發展走了‘加工板雞’的路,忽視了其保健食補價值。”專家坦言,現在南城縣五黑雞散養為主,無規模。雖然每個村都有一點,但總量只有3萬只,且以蛋雞為主,而五黑雞產下的綠殼蛋的價格,和當地普通雞蛋的價格無差異。五黑雞食補價值漸漸被忽略,珍貴名雞只享有和普通雞平起平坐的“待遇”。
畜牧專家說,目前就我省五黑雞產業來看,都不景氣,沒有形成規模。不過,讓人略感欣慰的是,五黑雞作為一個地方優質禽種,在南城縣和余干縣保存了原種場。
我省最大五黑雞養殖場老板徐光明是高安市人,今年養殖了2000多只五黑雞,均為蛋雞,他還帶動了周邊數十家養殖戶養殖五黑雞,共計上萬只,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但他的種雞和雞苗,均來自廈門。徐光明說,之所以沒有從南城或余干引種,除了避免近親繁殖外,外省的五黑雞經過優化之后,存活率、抗病性能和生長更具優勢。
“實際上,全國各地的五黑雞同祖同宗,均來自江西,只不過,外省的養殖企業引進之后,積極探索雜交優化,進行品牌化運作,并建成獨樹一幟的原種場,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畜牧專家說。
加工嚴重滯后,制約著我省五黑雞產業的發展,這一點已為行業人士所關注。業內人士指出,在我省,五黑雞以活禽銷售為主。南城五黑雞和余干烏黑雞,受先天條件限制,也許不是肉用或蛋用家禽的最佳選擇,但它是一種天然藥肉兼用保健型食品,加上保存完整的原種場,倘若其保健用途徑被打通,再加以科學的加工、利用,創出自身品牌,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躍枝成鳳或許指日可待。
本報記者徐黎明實習生潘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