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期間時代周報報道《貴州茅臺釀酒原料“假有機”真相調查》 ,一時輿論嘩然,撕開了有機食品造假的冰山一角。
龐大的市場需求和真正有機食品的稀缺,已造成了有機食品市場魚龍混雜。時代周報記者從多位專家處了解到,有機農產品的產量很低,有機食品常年缺口在30%左右時,一直以來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而缺口之下,市場上兩類虛假有機食品風行,一類是“假有機”食品,另一類是已經認證的“偽有機”食品。有機食品造假亂象叢生,與“假認證,亂發證,缺乏后續跟蹤”的監管缺失大有干系,“花錢買認證”趨勢愈演愈烈。
魚龍混雜
有機供應缺口達30%
“現在網上有越來越多的有機食品售賣,還經常搞團購,價格低廉,我一直感到奇怪,這些大量的低價的有機食品都是哪來的?” 北京歐閣有機農莊科貿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叢紅疑惑地說。
談到中國的有機農業,陳叢紅是一個無法繞過的人物。曾有媒體用“陳叢紅的個人經歷幾乎就是一部中國的綠色食品和有機農業簡史”來形容她。
“有機農產品銷售前要有至少三年的轉換期,種植過程中,化肥完全禁用,殺蟲劑完全禁用,全部依靠人工方式組織除草,因此有機農產品的產量是很低的,比起使用化肥農藥種植的作物,產量只有其60%-70%,一直以來有機食品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陳叢紅表示。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也印證了陳叢紅的說法,她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多年來有機食品供應的缺口都達到30%左右。
正是這樣龐大的市場需求和真正有機食品的稀缺,造成了有機食品市場的魚龍混雜。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有機食品主要存在兩種問題,一種是“假有機”食品,另一種是經過認證的 “偽有機”食品。
第一種情況就是未經權威機構認證便貼上了有機標簽,這種假冒的有機食品在2012年7月1日《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施后行有所收斂,因為新規規定所有的有機食品上市時,最小的獨立包裝上除了貼有機認證標簽、認證單位等之外,還要貼有機追溯碼。
李鬼少了,可是李逵的問題依然嚴峻。陳叢紅告訴記者,“發證后,認證機構每年最多下來檢查一兩次,有些企業在幼苗的時候噴灑農藥,檢測的時候就很難查出”。
而據記者了解,除了自有農莊外,有些有機食品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由于缺少監管,食品質量往往取決于農戶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 “公司+農戶”模式使農民處于弱勢地位,農民只能獲得整個產業鏈條中最低端的種植養殖環節的微利,如果遇到市場風險,小農為了避免破產,往往選擇“造假”。
認證“認錢”
未額外付費被刁難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微博)教授曾赴意大利考察有機農業,對有機農業有過深入研究,當時代周報記者問起中國生產的有機農產品,和國際相比在標準上有什么不同時,鄭風田表示:“標準是一個次要問題,關鍵是作假太嚴重,而有機食品作假的源頭則是“假認證,亂發證,缺乏后續跟蹤。”
事實上,在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有機食品行業亂象的根源指向了認證機構。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從事有機食品認證的機構不到30家,其中從事國標認證的有23家。這些機構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有農業部、環保部等政府部門的背景的、也有掛靠在名牌大學旗下的,有國家事業單位的,也有單純民營的。
“雖然國家有大的指導意見和標準,而且標準很嚴格,但是不同的機構、不同的檢查員,在對有機食品認證時,具體執行標準時差異性很大,已經導致認證活動中出現相當混亂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對有機認證有效性和公信度的質疑,”陳叢紅表示。
時代周報記者曾聯系了幾家著名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但聽聞記者的采訪要求,都變得格外謹慎,表示“必須有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準才能接受采訪”。后來,記者聯系到一位曾經從事認證工作的業內人士張明(化名),他告訴記者很多認證機構的“錢規則”。
張明表示,有機食品認證過程耗時較長,一般至少三個月。在接到某家公司的有機認證申請后,認證中心首先會要求公司出具基地環境檢測報告,或尋找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到申請方種植有機蔬菜的場地進行環境檢測,主要檢測包括三方面: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是否符合要求;水質是不是達到國家的灌溉水標準;空氣質量是否達到大氣質量二級以上標準等。
比如根據OFDC的認證標準,有機灌溉水質必須符合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GB5084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這項標準對于灌溉水質有29項嚴格的控制指標,對于每升水里所含的生化需氧量、全鹽量、各種化合物和重金屬元素,都有明確規定。并且有機地塊的排灌系統須與常規地塊隔離,保證常規用水不會滲入有機地塊。
這一階段100畝左右的項目至少需要花費1.5萬元,但事實上認證企業需要花費的遠不止這些。
“按照規定,檢測人員應該至少在定苗后才出具報告,但是有些機構,只要關系到位、銀子夠足,種子還沒播種就直接通過,更有甚者不去現場勘查,只在賓館里看看申報材料就放行。為了拿到這張準生證,很多企業不得不繳納名目繁多的費用,以此保過。另一方面,那些沒有額外付費或是沒有給下來的檢測人員足夠紅包的,則被隨便找個借口刁難”,張明表示。
#p#副標題#e#張明擔憂,長此以往,從事有機農業的企業,會面臨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
除了收取名目繁多的費用外,有些認證機構還為企業指定檢測機構,這些檢測機構通常收費都很貴,單一產品的一項農藥殘留指標一次檢測就要收費1000元,一般一個農莊至少生產幾十種農作物。
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在今年全國兩會時表示:在巨大利益誘惑下,有機食品一時成為各方爭奪的利益蛋糕,亂象叢生。“花錢買認證”有愈演愈烈之勢,使大量的不符合規定的生產商通過這些機構進入有機食品市場,制造了混亂。
四川省農業廳廳長任永昌認為,有機食品是經過政府委托的中介機構進行認證,其“認證和監管是脫離的”。“由于后期監管的難度,認證機構必須把好第一道關,有必要提高認證機構的門檻,而且應該建立認證機構和認證企業的連帶責任關系,”簡愛華告訴記者。鄭風田也表示,一旦發現認證機構作假,一律取消其認證資格。
有機回報
周期達10年凈利不足10%
陳叢紅告訴記者,有機農業投資大,投資回報周期長,一般需要10年左右,由于成本巨大,凈利潤也只有5%到10%,做有機食品企業更多的時候要靠企業的自覺。
但是簡愛華告訴記者,有機食品已經成為新一輪投資的熱點,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進入有機農業。
2005年成立的多利農莊已融資4000萬美元,現階段正計劃實現第三輪融資5億元人民幣,并籌劃于3-5年內上市。去年底北京首家大型超有機食品專營超市三安誠開幕時,馬云現身開業典禮,三安誠執行總裁張程表示:“未來將通過與阿里巴巴深度合作將產品逐步鋪向全國。”不僅如此,柳傳志、丁磊、劉強東(微博)和王健林等大批的企業家都“跨界”對有機食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讓陳叢紅擔憂的是,在資本的趨利本性下,有機農業將走向何方?
不僅如此,有機農業還在遭受另一波的質疑和拷問。
我國自1990年獲得第1個有機食品認證以來,經過20多年努力,有機食品獲得了長足發展。2000年之前,中國的有機食品主要用于出口,2000年之后,在食品添加劑濫用和化學物質非法添加的雙重背景下,作為安全級別最高的食品,有機食品則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中投顧問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有機食品市場已經達到200億元的規模,占到5%的市場份額,而且還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增,到2015年有機食品可能達到500億元的市場規模。
認監委的相關數據顯示,國內有機和有機轉換產品已有約50大類,400-500個品種,目前中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達5000多家,有機生產面積已經達到200多萬公頃。
因此,反對者提出:中國如果全部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模式,按每年人均消耗糧食400公斤計算,將有2.9億人沒飯吃。發達國家多年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不施化肥的有機農業生產模式與合理施用化肥的生產模式相比,產量至少降低30%。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現代農業經過30多年的高速開展,盡管糧食一直在增收,但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中國用不到國際10%的犁地,卻耗掉了全球化肥總量的1/3,照中國如今的農業出產環境,簡直沒有能夠出產真實意義上的有機食物。
“就是有些企業,把有機食品包裝成奢侈品,以天價來售賣,或者將有機農業渲染成為一小部分權貴階級服務的,才造成對有機食品的誤解,這些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有機農業。”采訪中陳叢紅一再陳述這樣的觀點。(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