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黄网站欧美内射

江西企業網
熱線電話:0791-88185535 | 監督電話:0791-88185535

存款變保單理財有風險 專家提醒切勿頭腦發熱

2013-04-17 16:46
存款變成保單、產品說明書猶如“天書”、贖回程序都不懂卻被忽悠買了基金……這是今年“3·15”以來,本報讀者講述的各類投資遭遇。在金融消費領域,各類陷阱似乎與理財“相生相伴”,雖有一些品種令投資者獲得了滿意的收益或服務,但有不少投資產品讓投資者陷入虧損“黑洞”或由此踏上了漫長的等待之路。為此,本報整理了部分讀者的投資遭遇,請專業理財師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一天存入兩筆錢 賬戶記錄僅一筆

  去年11月20日下午,南昌市民王女士到陽明路某銀行柜臺將5000元現金存入銀行卡,并且收到了銀行的回執單。巧的是,當天其愛人也用這張銀行卡在該行ATM機上存入5000元。20多天后查詢賬戶,發現11月20日當天兩筆5000元存款僅顯示了一筆,王女士在柜臺辦理的那筆存款沒有記錄,而此時回執單已不知去向。

  隨后,王女士與銀行多次交涉,并向公安部門、銀監部門進行了反映。但是,根據銀行相關規定,她僅查看到自己進入銀行大門的一段視頻記錄,并未找到當時在柜臺辦理業務的那段視頻。銀行工作人員稱:“進入銀行并不代表就辦了業務。”時至今日,此事還未得到妥善解決。

  “這件事給了我一個教訓,今后不管是存錢還是取錢,回執一定要保管好不能丟。”除此之外,王女士還特別提醒,如果是用銀行卡存取錢,辦理業務前最好先查詢賬戶余額,辦完業務再核實一遍,以免發生類似情況。

  理財師分析提醒:辦理存取款業務時,一定要核實存款余額。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習慣,建議訂制存款變動短信,當存取款余額發生變動時,系統會發送短信提醒核對余額是否一致。像王女士這樣存了一筆錢,業務辦理完成后就會收到一條短信,這樣可以避免日后發生扯皮。

  稀里糊涂簽字 4萬多元打水漂

  2010年11月份,市民羅先生和往常一樣去八一廣場附近的某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不一樣的是,這次沒有看清產品條款,最后沒賺到錢還虧了一大筆。

  當時,理財經理告訴羅先生有一款預期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的產品,期限為1年或1年半,還提供了記錄本給羅先生看,顯示多位客戶購買了該款產品。因為當天忘了戴眼鏡,而且想到自己是該銀行的老顧客,羅先生沒有過多咨詢就在20多頁的產品說明書后面簽了字,并且聲明已認真閱讀和了解產品的風險。

  “快滿一年的時候,再去找客戶經理,我才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羅先生說,客戶經理那時才告知這是一款多家單位一起進行股票投資的理財產品,屬于動態回報投資類型,保本不保息,投資期限為5年。由于10月份急需用錢,羅先生只得找理財經理要求贖回,最終虧損了4萬多元。

  理財師分析提醒:投資理財,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聽到理財經理推薦有高收益,就頭腦發熱,要看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關鍵的要素:如產品期限、產品收益、產品投資方向以及產品風險,不能盲目地從眾購買,要做一個投資明白人。簽署“確認”時,一定要真正做到了解風險。事實上,簽署“本人已經閱讀風險提示,愿意承擔投資風險”不是為了走程序,而是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拿現金存定期 莫名其妙變基金

  說起自己“一不小心”的投資,85歲的鄧老太連聲嘆氣,到目前為止,不僅虧了錢,她還不懂怎么贖回來,“這么大年紀,折騰不起啊!”

  原來,2010年5月的一天,鄧老太拿著好不容易攢齊的1萬元去銀行想存一年的定期,大堂經理看到后,立馬上前推薦購買理財產品,聲稱收益一定高于定期存款,8月份就能取出來,還可以獲得300元的現場獎勵。“得了300元現金,我就樂滋滋地在她所指的幾個地方簽了字,幾分鐘后就告訴我辦好了。”鄧老太說,到了8月份,她去銀行取這筆錢時,卻被告知“封閉了,不能取”,這才知道當時大堂經理拿身份證去復印又讓她簽字,其實是辦理了一個基金賬戶,1萬元錢買了一只基金。

  “之前我連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賬戶密碼都是大堂經理設置的。”鄧老太說,不能取就只能等,沒想到春節前去打印了一份詳單,賬戶顯示已經虧損3000多元。再找大堂經理,對方卻稱“既然是投資,肯定存在風險,要么送個水壺作為補償”。

  可這安慰不了鄧老太,“想到虧損3000多元就難過。”鄧老太想盡快拿回現金,卻不懂怎么贖回,不停埋怨自己“為了300元小便宜吃了大虧”。

  理財師分析提醒:銀行從業人員業務素質良莠不齊,個別銀行從業人員為了完成任務,介紹產品時會忽略風險,而放大收益。所以,市民購買產品時,要看清投資說明,老年人最好在兒女的陪伴下操作。投資以后也要定期查詢,確保理財產品安全。同時,和銀行工作人員關系再好,存折、銀行卡、密碼等要件也一定要本人保管,以確保資產安全。

  老太聽介紹買產品 3年后虧一半

  蘇老太今年也是八十高齡,說起5年多前的遭遇,她傷心地哭了起來:“現在我每月退休工資才1000元,虧了1.3萬元,那可是我一年多的工資啊!”無奈的是,剩下的錢也取不出來。

  2007年老伴過世,留給了蘇老太一筆2.5萬元的存款。“當時我就是想轉存一下。”她去北京西路某銀行辦理整存整取的業務,準備存3年。銀行工作人員卻說,這筆錢3年不用存定期可惜了,可以購買一份理財產品,收益高于定期存款。蘇老太當時不懂,想著“反正錢都在銀行里,哪種業務劃算就辦哪種”。“當時對方還稱五年期的最劃算,我沒同意,堅持3年后要取出來。”蘇老太說,在得到對方“3年后可以取”的明確答復之后才同意購買了這份理財產品。辦理業務時,對方又告訴她因為年紀大不能辦,要么用小孩的名字。于是,她又拿來兒子的身份證辦理。到了2010年3月,蘇老太算著產品已經到期,于是前往銀行取款,沒想到被柜臺工作人員告知去基金柜臺辦理,因為這筆業務是基金形式的保險。最意外的是,查詢結果顯示,市值僅1.2萬元。

  “兒子說現在取出來不劃算,不同意我去取。”蘇老太說,因為是以兒子的名義辦的,沒有兒子出面,根本取不到這筆錢,為此母子倆經常吵架。

  理財師分析提醒:銀行有眾多投資品種,包括銀行理財、保險、基金等,風險高低各不同。投資者在投資時要認清自己需要又可以承擔風險的產品,不能簡單地聽信工作人員的一面之詞。同時,無論哪種理財產品,開戶時填寫的投資人姓名才是實際擁有人,不要輕易改換別人,以免后期出現財產糾紛。

  當場返利心動 結果中計被坑

  “投資理財的小廣告看過很多,沒想到自己也會上當。”想到自己的遭遇,市民肖女士很無奈。

  去年2月,“盛龍公司”投資理財高回報的廣告到處可見。肖女士在小區接到宣傳單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詢問了相關業務。當時,該公司業務員介紹總部在哈爾濱,南昌分公司也可開展業務,只要投資1萬元,當場可返180元現金,每季度還有200元分紅,年底可連本帶息拿到1.2萬元。“我算了一下,投資回報率高于銀行的理財產品,就心動了。”可沒想到,拿到第一筆“活水”后,到了6月份都沒有拿到合同約定的季度分紅。后來,派出所貼出告示稱,該公司是一家皮包公司,“投資”實為圈錢陷阱,而這時她和其他投資者才猛然發現這家公司在南昌的辦公場所已經被封,而所謂的哈爾濱總公司電話也已經停止使用了。

  理財師分析提醒: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不會掉餡餅,投資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被所謂的高收益所誘惑,更不能偏信社會上無根無底的所謂投資公司。

  記者黃培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