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對涉及丙類賬戶債券違規買賣的監管整頓仍在持續,繼4月25日要求暫停券商資管、基金專戶和信托計劃等三類產品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戶后,據悉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債登公司)于5月7日下發正式文件,要求各結算代理人立即暫停為非金融機構法人債券賬戶提供買債等業務。
昨日(5月8日),中債登公司對記者有關這份文件真實性的采訪未予回應。但數位金融機構人士證實確有此通知。
對債券丙類賬戶的整頓未來是否會以徹底“取消”作為結局?現在還沒人知道。但不論是金融機構還是非金融機構人士,都陸續通過媒體表達了不希望其消失的愿望。
北京一位金融機構人士表示,非金融企業參與金融投資的方式本來就很少,不論是丙類戶交易還是登記式國債等業務,都為非金融企業提供了金融投資的市場,它們的存在也豐富了金融投資市場,希望未來監管上能夠更細致,對目前出現的問題出臺比較嚴格的措施,但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投資渠道被徹底封死。
“監管對丙類戶的整頓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只是此前幾個案子突然被曝光,吸引了很多目光。市場絕大多數交易還是公平公正的,少數的不規范行為會促進政策的完善。整個債券市場的發展不會因此而受阻。”一位機構債券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另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眾多利益輸送案例當中,與丙類戶緊密相連的關鍵詞是一級半,后者堪稱當前債市尋租最猖獗的領域,而這正是市場化程度不夠的結果。
目前,我國債券市場的發行制度較為行政化,缺乏透明度,使得債券發行價格普遍高于二級市場價格,從而負責審批的官員、承銷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和人員,就可以分食中間的差價。尤其是信用債,其差價少則數十個基點,多則1~2個百分點;考慮到動輒數十億元的債券發行量,僅10個基點就意味著100萬元的差價。
去年全年,我國信用債累計發行超過3萬億元,即便用最保守的10個基點的平均差價估算,就意味著30億元的套利空間,這還不包括債券發行審批環節的灰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