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2007年初外資銀行本地法人化的開啟,拉開了在華外資行與中資行同場飆技的帷幕。
一組數據的橫縱對比或更能標注該群體在中國銀行業版圖中的位勢沉浮。5年間,同口徑下外資行的資產規模增長不到2倍,同期國有行、股份行及城商行的資產規模則分別增長了2.1倍、3倍和4倍;外資行的稅后凈利潤翻了三番,上述幾類銀行的稅后凈利潤則分別增長了3倍、4倍和6倍。曾被視為“狼來了”的外資行似乎只是溫吞的“羊”。
面對整體表現遜于各梯隊中資同業的現實,多位外資行高管坦陳“在華發展沒有自身預料的那么理想,增長的確不太好”。其中一位外資行中國區CEO的態度則頗能體現此群體的處境和思考:有銀行自身問題也有市場和監管原因,還是要摸索和適應中國市場的做法。
法人化六年仍溫吞
2011年儼然在華外資行的“輝煌一年”,無論是2.15萬億元的資產規模還是167.3億元的凈利潤,都堪稱歷史峰值,這一年個別外資行的凈利同比增幅甚至超過900%。而外資行的管理層們在某第三方機構的調研中,紛紛表達了2012年及未來利潤漲幅還將達到或超過20%的預期。
但從近期已披露年報來看,無論是資產還是盈利,多數在華外資行2012年的業績普遍觸高回落。如視大中華區為三大增長主軸的星展2012年在資產總額較2011年增長18%的情況下,僅賺得3.06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幅-42%。而主營批發業務的代表性外資行——德銀中國和摩根大通,在資產增速雙雙下滑的同時,分別賺得的2.6億元和1.05億元的凈利僅相當于各自上年的53.8%和35.4%。
銀監會日前發布的2012年報顯示,在華外資行營業機構的資產規模在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中所占比例,也從2011年的1.93%跌落至1.82%,與此同時,外資行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凈利潤占比也從2011年的1.34%跌至2012年的1.08%。
誠然,在貿易金融和高端零售銀行等領域較好品牌認知度、與跨國公司和大型內地企業的密切關系,以及業務和地域的多元化,都稱得上是該群體在中國市場建構細分市場地位的籌碼,不過,這仍難掩外資行耕種多年市場份額卻仍微不足道的窘境。